01
那天早晨,寒气刺骨,舅舅驾驶着车子在崎岖的乡村路上行驶了近一个小时,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。当我们踏入大厅时,一楼人流穿梭不息。每个小隔间里几乎挤满了人,而大厅内的空气则弥漫着哀乐声和断断续续的哭泣声,悲痛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空间,令人窒息。那时,我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压抑,四周寂静得连呼吸都显得格外沉重。
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样的场所,虽然内心充满了悲伤,但并没有感到恐惧。在我看来,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终点,面对亲人的离世,应该以一种庄重和敬畏的心态告别,就像迎接他们的那一天那般神圣。
告别仪式安排在二楼,我们和死者的亲朋好友们缓慢步入。我们走得很慢,每一步似乎都重得让人无法承受。到了仪式的尾声,我们被允许在棺椁前送最后一程。我悄悄地靠近,望了她一眼。她的面容比我想象的要平静许多,安详得仿佛只是陷入了沉睡。
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殡葬行业常被视为不祥的象征。即便这个行业被认为是暴利的象征,很多人仍然对它心生畏惧和偏见。甚至有些人因害怕被指责从事不体面的职业,而羞于与他人提及。人们常常回避谈论死亡,甚至躲避与死亡相关的职业。但那次参与遗体告别仪式,我对殡葬行业,尤其是从事遗体修整的入殓师,产生了新的理解和尊重。
展开剩余80%02
这位故人,我与她生前有过许多交往,对她的病情也有所了解。她去世的那一天早晨,正是她在为精神失常的儿子准备水和药物时,突然倒在沙发前。急救人员赶到时,她已经不幸去世。死时她的面色青紫,令人震惊,与我们后来在棺椁前见到的她的平静面容形成鲜明对比。
世人往往对入殓师抱有偏见,但我认为,若我们理性地看待他们的工作意义,便会发现这份职业所承载的责任与敬意。要不是入殓师的细心工作,我的朋友不可能以如此安详的姿态迎接她最后的告别。
在中国,常有人认为死后依然期待来生,尤其是面对生死离别时。我们本能地抵触死亡,或许也与我们缺乏“死亡教育”有关。我们对入殓师的排斥,其实是回避对亲人的告别。但真正的“不舍”是能在最后一刻看见亲人的安详面容,给他们一个体面的告别。
在参加葬礼前,我翻阅了许多相关的禁忌事项,尽量避免犯错误。到达现场后,随着大家的步伐,自然没有问题。然而有一点我印象深刻——即使是亲人,也不能触摸遗体。
这并非源于恐惧,而是基于入殓师的专业考虑。遗体因死亡而失去了生命力,肌肉逐渐僵硬,触碰可能破坏遗体的完整,增加入殓师的工作难度。虽然我们认为“轻轻”触摸不会有问题,但人的遗体在死亡后变得异常脆弱,稍不注意便会损伤,造成不可修复的后果。而且在中国文化中,“死者为大”也意味着尊重逝者,不可亵渎。
03
我想起一个发生在小镇上的故事。镇上一位年长的老太太去世,按照当地的习俗,家人准备妥当后事。当时,一位长辈特别叮嘱儿女们,千万不要触碰老太太的遗体,否则将会发生不好的事情。
三个儿女虽然伤心,但愿意按照长辈的叮嘱去做。唯独小女儿,在停灵期间因难以接受母亲的离世,偷偷趁大家不在时触摸了母亲的遗体。她以为自己没有被发现,可接下来的事却让所有人都惊骇不已。
第二天,家里原本健康活泼的猫突然无声无息地死在了灵堂外,场面让人不寒而栗。而且当家人进入灵堂时,竟然看到了一个惊悚的画面——老太太竟然坐了起来,目光呆滞,四周人顿时陷入了恐慌。
尽管她没有再开口说话,只是指着食物发出微弱的声音,但老太太的面容却越来越怪异。最后,她的脸上竟然开始长毛,偶尔还发出类似猫叫的声音。这一幕让家人无法忍受,最后他们请来了道士。
道士建议在老太太的面部贴上符纸,经过这番处理,老太太才得以安息。事后,家人再也没有敢靠近棺椁,心中始终充满着对这段经历的恐惧。
04
这件事发生在一个矿区,由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,知道这件事的人很多,至今仍有人谈起时心有余悸。无论从迷信还是科学的角度来看,我们都应该听从入殓师的安排,稳妥地送亲人最后一程。不要心存侥幸。
入殓师在这个行业中默默奉献,常常受到周围人的误解和偏见,但他们依旧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,尽心为每一位逝者提供体面的告别。
我曾通过著名入殓师吴津娜的经历,对这些背负偏见的“守护者”产生了深深的敬意。
在我们身边,许多人因病或年老去世,而突如其来的非正常死亡往往只出现在新闻中。但入殓师不同,他们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利,每一具遗体都是他们不可预测的“客户”。
05
吴津娜曾经历过一次极为震撼的案例——一位因严重车祸去世的女孩。她是家里的独生女,突然的车祸带走了她年轻的生命。那时,女孩被大卡车卷入车底,伤势极为惨烈,几乎无法辨认。她的遗体被送到吴津娜面前时,吴津娜感到一阵心疼。
这场事故后的遗体处理显然需要特别细心。她需要为女孩的伤口进行修复,将断骨一一接回原位。尽管这些操作并不复杂,但拼接骨骼时的“咔咔”声无疑会让女孩的父母心如刀绞。
为了缓解他们的痛苦,吴津娜决定在修整过程中播放女孩生前最爱的音乐,以此来遮掩拼接时的声音。这样,家人并未察觉到过程中的任何异样,直到最后,女孩安静地躺在那里,仿佛在与亲人作别。
当女孩的母亲见到这副体面的遗体时,不禁泪流满面。她一方面为女儿的离去感到万般不舍,另一方面也深深感激吴津娜,让她的女儿能够体面地告别这个世界。
吴津娜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,也源于她小时候的一次遗憾。她记得,当时家乡的殡葬服务并不完善,导致一位亲人的遗体未能及时整理,最终出现尸斑。她至今为未能见到那位亲人的最后一面而深感痛惜,心里暗自发誓,如果有机会,她一定会让所有离世的亲人都能得到最体面的告别。
在我们的文化中,死亡常常是一个忌讳的话题。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使得我们无法尊重那些从事殡葬工作的人。然而,正是他们的存在,让我们能够带着一份敬意和庄重,送别那些离去的亲人,完成我们未尽的爱与告别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秦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