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古人医在心,心正药自真。”这句出自唐代苏拯所作的《医人》诗篇,深刻揭示了行医者要专心致志,才能真正发挥医术的作用。时至今日,这句古训依然深深影响着无数医者。而在历史的长河中,曲焕章这位医者,将这句话践行到了极致。他不仅是“云南白药”的创始人,更是一位让后人敬仰的仁心仁术的典范。虽然他凭借珍贵的药方,在动荡的时代屡屡为人治病救人,享有盛誉,但他最后的结局却是悲惨的——被迫害致死在监狱中。
曲焕章的坚守让人不禁深思,为什么他在那个充满权谋和争斗的时代,选择拒绝与当权者合作,放弃了能让自己获得更多财富与声誉的机会?为什么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,他仍然坚持要摧毁那枚防伪印章?他的行为让人感到愤慨,但也透露出他作为一名医生最为纯粹的医者之心——他宁愿为保护药方,舍弃一切,包括自己的生命。
曲焕章出生在江川,是一名典型的江川人。年幼时,他便失去了母亲,幸运的是,他跟随一位嫁入行医的姐姐生活,这为他的行医之路奠定了基础。凭借聪明的才智和好学的性格,曲焕章得到袁家家族的青睐,继承了袁家祖传的“南极万应丹”秘方,开始了自己的医学事业。得到了这方神药的传承,虽是难得之事,但对曲焕章而言,这只是他人生的起点。
展开剩余67%凭借多年积累的医术经验和细致的观察力,曲焕章很快便从自立门户的行医开始了更广泛的探索。他不仅专注于草药的鉴别和配方的研发,还拜访了许多名医,广泛学习了各类创伤疗法。直到1902年,他终于在滇南的山川大地上,凭借不懈的努力,调配出一种特效的伤科药物,并命名为“万应百宝丹”。药物呈白色,百姓习惯称之为“白药”,这个名字也逐渐成为了曲焕章与他医术的象征。
在乱世之中,能治病救人的药方是极为珍贵的。曲焕章凭借“白药”,迅速在滇南的军阀中声名鹊起。由于成功救治了重伤的滇南匪首吴学显,以及唐继尧的秘书长白小松,曲焕章的医名迅速传播开来,成为了当时军界的宠儿。即便是1927年唐继尧因政变下台,曲焕章依旧没有受到影响,反而在龙云的推荐下,于1935年得到了蒋介石的接见,并获得了500瓶“三升百宝丹”作为馈赠,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名声。
尽管身处风头最劲的时刻,曲焕章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初心。他继续研制改良“一药化三丹一子”的新配方,使得“百宝丹”的疗效和产品得到进一步完善,医药事业达到巅峰。1937年,滇军第60军开赴抗日战场,在台儿庄战役中,曲焕章为他们捐赠了3万瓶“百宝丹”,帮助滇军保持了顽强的战斗力,也再次证明了“白药”的神奇效果。
然而,曲焕章的医者仁心并未得到所有人的善待。1938年6月,国民党中央委员焦易堂以合作开办中华制药厂为名,要求曲焕章交出百宝丹的配方。面对这样巨大的诱惑,曲焕章选择了拒绝,并因此遭到囚禁。中华制药厂背后的利益集团正是当时的“四大家族”,而曲焕章的拒绝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,更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一剂本该救民于水深火热中的良药,沦为权贵们谋取私利的工具。
在赴重庆之前,曲焕章已经将百宝丹的配方交给妻子缪兰英保管,仅带着一枚特制的防伪印章,作为多年来为了防止假药泛滥而制作的保护工具。然而,重庆的酷热与狱中的艰难生活让曲焕章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。即便如此,政府依然没有放人,直到他病重至垂死之际,才决定亲手摧毁那枚防伪印章。数日后,曲焕章死于狱中,享年58岁。
曲焕章的死,既是对他医者仁心的见证,也是那个腐败无能的时代的缩影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曲焕章的百宝丹终于迎来了重生。1955年,缪兰英将百宝丹的配方奉献给国家,药方被列为国家机密,并更名为“云南白药”,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,真正实现了曲焕章的医者梦想。
曲焕章的传奇一生,既充满了无尽的波折与磨难,又不乏为国家、为人民的坚定奉献。他的一生,不是为了名利,而是为了救人于生死之间,捍卫那份医者的良心与底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秦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